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西面的前海西街18号。这是郭沫若在1963年到1978年期间的居住地,后来成为了郭沫若故居,并于1994年成立为郭沫若纪念馆,展示了郭沫若的生平和在文学史学领域的成就。
故居的原址最初是和珅府邸的花园,后来成为恭王府的马号,民国时期被乐家买来作为宅院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和宋庆龄的住所。1963年,郭沫若迁至这里居住,一直住到他于1978年去世。1988年,郭沫若故居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向公众开放参观。
故居的院子呈不规则形状,大门为广亮大门,前院有两座小山。居住的院落位于院子北部,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。里面有正房、东西厢房,都带有檐廊,而抄手游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。进入正房后,你可以看到客厅、办公室和卧室等房间。在院落的后部有后罩房以及东西暖廊,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内院环境。整个故居的布局与郭沫若在世时的样貌保持一致。
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和郭沫若的坐像,二进院中种有腊梅和海棠。后院则布满葡萄和紫藤等攀爬植物的架子。
郭沫若纪念馆的常设展览位于四合院内,涵盖了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的房间,这些房间曾经是秘书办公室和家人住宿的地方。现在这些房间已被改造成展厅,包括陈列展厅1(东厢房)、陈列展厅2(西厢房)、原状(客厅、办公室、卧室、妈妈屋)以及陈列展厅3和4(东西后罩房)。这些常设展厅以郭沫若的生平为主线,全面地展示了他在文学、历史、古文字、艺术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。
陈列展厅1(东厢房):
展示了郭沫若的少年时代(1892-1913年)、创作初期的十年(1914-1925年)以及北伐时期的经历(1926-1928年)。
陈列展厅2(西厢房):
展示了郭沫若的流亡十年(1928-1937年)、抗日战争时期的奋斗(1937-1945年)以及迎接新中国成立的历程(1945-1949年)。
原状(客厅、办公室、卧室、妈妈屋):
保留了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生前的原貌。客厅中,沙发呈马蹄形布置,东侧是郭沫若的办公室,东边是卧室,后罩房中间则是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。
陈列展厅3、4(东西后罩房):
分别展示了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活动、和平使者角色,以及他坚持的创作工作(1949-1978年)。此外,还陈列了郭沫若著译书目,并设有观众互动区。
每人20元;
学生、60岁以上老年人、军人半价。
周二--周日9:00-16:30,周一休馆。闭馆期:每年12月25日-次年正月初四。
乘车路线:乘3路、13路、42路、107路、701路等,在北海北门下车即可。
驾车路线:市内走地安门西大街等即可。
四季皆宜
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
2023-09-27 23:01:28北京徐悲鸿纪念馆
2023-09-27 23:01:28北京梅兰芳纪念馆
2023-09-27 23:01:2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
2023-09-27 23:01:28张家界贺龙纪念馆
2023-09-27 23:01:28中国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
2023-09-27 23:01:28Copyright 必经地科技©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粤ICP备19109865号 关于我们